2023年12月11日,南京大学教授董晓“百年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俄苏文学”的讲座,于松江校区行政楼234-235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承办的学术训练营系列讲座第5讲,由我院郑体武教授主持。来自文学研究院等院系的同学老师们积极参与了此次讲座。
董晓教授首先指出了俄苏文学对20世纪的中国影响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俄苏文学较于西方文学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是不同的。俄苏文学在20世纪的中国曾被热捧诸多的文化现象中可以窥见,例如1949—66年出版的外国文学图书有近74%译自俄语,电影市场上苏联电影占有极大比例,苏联名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极高的传唱度以及列宁名言的广泛使用等。而到了60年代中期开始俄苏文学被批判,但对其大量的批判恰恰也说明了其对中国的巨大影响。除此之外,俄苏文学对中国几代作家都形成了压力,上溯鲁迅一代乃至当代的一线作家都受到俄苏文学的影响。随后,董晓教授指出中俄文学在20世纪许多发展阶段都呈现错位对应的特征。客观上是由于两国社会现状等条件的相似性,主观上是中国作家对于俄苏文学的学习以及自觉无意识地对其进行模仿。因此,审视俄苏20世纪文学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审视中国20世纪文学的发展。董晓教授强调,如今俄苏文学遭受了冷遇给客观研究提供了机遇,但也丢失了许多宝贵的未曾认识的东西,略去了诸多精神资源,曾经对俄苏文学的狂热崇拜也造成了许多歪曲与误读,从而使得俄苏文学被妖魔化,这主要表现在:一、大量的二三流作品被译介,二、意识形态化阐释经典作家损害了其艺术魅力,对三大批评家机械化的解读造成断章取义,三、与一些苏联文学天才的擦肩而过。教授还阐释了俄苏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影响了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的自觉意识,微观上造成了作家的转型。教授举鲁迅、巴金、郁达夫等人之例佐证这一观点,总结出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是唯一性的,俄苏文学的影响程度则取决于作品与时代之声与主旋律的亲近程度。如今中俄文学是平行发展的,但不意味着对俄国文学的摒弃,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俄作家有着相同的困惑,中俄文学的平行关照也是审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视角。俄苏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大影响也说明了,对俄苏文学的了解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了解的前提。
主讲结束后主持人文学研究院郑体武教授进行总结,董晓教授就在座同学关于“俄国当代诗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荒诞”、“白银时代”等问题进行一一回答,在老师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本次讲座。
撰稿:冯梓萌